不論是練太極拳或練習調息,都要遵守「用意不用力,用意過度即是用力」的規矩,這是什麼含意呢?一般人練拳或調息, 常因 老師或書上要求外在規則而造成肌肉緊張,全身或局部身體僵硬,反而影響練習,例如靜坐時,老師要求收下顎、舌抵上顎、腰桿挺直、提肛,造成初學者神情緊張,而身體僵硬,無法達到練習的目的,進而全身酸痛,意志不堅的人就只有放棄轉而方求他途,可是不管你轉而學習任何練習,如果用力過度,還是會造成身體的不舒服,又再次放棄,其實這都是過於用力的結果。如果用意念過度,也會造成心理、身體的不自覺緊張,還是會影響到練習進而影響到身心的,所以讀者要注意。

  譬如打保齡球,如果用全身力氣去打,不僅身體容易僵硬,手容易受傷,球也不容易掌控而偏斜,如果用意念,全身放鬆,利用前進的衝力加上肢體擺動及腰部旋轉的力量反而力量較大,也容易命中目標,又如果雖然身體不很用力,得失心重,心理一直想我一定要贏,這局一定要全倒、要超越對方,等到打球的時候,就會感覺手虛腳軟,甚至冷汗直流,想奪佳績就比較難了.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習呼吸,調息的時侯要有恆心毅力,不可一曝十寒,每天有時間就可練習,三分鐘、五分鐘都好,不要因為時間太短就不做,因大家對恆心、毅力較瞭解,在此不予贅述。

  心平氣和和保持心境的放鬆,並不是只有在練呼吸、調息時才心平氣和,需慢慢練習至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心平氣和,使身心放鬆,因為呼吸是每天、每時、每分、每秒的,如果存有憤怒、悲傷、怨恨、嫉妒、高興、歡喜之心,都會影響到心靈的平靜,造成神經或興奮、或緊張等等各式反應,所以讀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保持心靈平靜,有時雖然因為境外事情而引起心理的波瀾,只要有心平氣和這種觀念,外事外物的影響就會降至最低,也會很快就恢復平靜,像筆者習慣每日靜坐時,利用三分鐘檢討前一天的生活坐息,有沒有什麼需要改進的,慢慢的一天中心平氣和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當然生活在社會上,總是會受外在影響,而造成引起許多情緒的產生,筆者也不能避免,所以不用過於自責,只要能知道自己的缺失,並檢討下次碰到同樣事情如何改進想法、做法即可,對自己過於苛責也是一種負擔,所以心平氣和是在日常中學習,而不是只有在靜坐、調息、呼吸、唸經、上教堂做禮拜而為之。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讀一些有關修行的書要先瞭解全盤要義,再去深究其內容,不可只在字裏行間推敲琢磨,就好比用手指著月亮告訴你這就是月亮,可是很多人卻在研究手指的形狀、衣服的顏色、皮膚的光滑老皺。有些人在研究經書時常常為了一些句子而去深入研究,然後指東說西,反而誤導讀者,尤其是談到氣、佛、禪等比較形而上的東西時,只能多用比喻的方式來形容,就好比瞎子摸象各有形容,我們總不能因為有瞎子說大象是扇子就去分析研究扇子吧!切記!切記!

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也有是他的缺點,我們不能因為只看到他的缺點就忽略了他的優點而放棄學習,所以每個人要放寬心胸,體會別人的長處而學習之,這就是道在四週,處處留心皆學問,不斷的學習。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想要回歸簡樸的思想,就必須從降低物慾,簡單生活做起

有些人喜歡追求名牌、無論衣服、皮包、鞋子等皆以名牌為榮,並以此作為向親友炫燿的方式。也有人喜歡吃好的、也有人追求住的豪華、也有人追求大量的金錢、有人追求名、有人追求利、有人追求帥哥美女……不一而足,試想追求上述這些東西,是否需要大量金錢,於是人們為了這些東西拼命工作、勞心勞力樂此不疲,身心都被物慾所矇蔽了,心思當然雜亂,讀者試回想一下到了目前你為了追求的物慾而耗費了多少的身體、心靈、精力呢?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師兄、師姊曾經學習過靜坐,在靜坐的時候很容易胡思亂想,師父教他們要放空,不要胡思亂想,否則容易走火入魔,話是聽的懂,可是不知道要怎麼做,越是要求自己不要胡思亂想,雜念就越多,就好像波浪一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實在沒辦法,又怕走火入魔,只好放棄靜坐。

其實在靜坐中有雜念是很正常的事,就好比我們在上班、上課有時也會胡思亂想一通,尤其是看了一部好的影片,常常會幻想自己是劇中男、女主角,越想越過癮,有時要連想好幾天才覺得爽,過了一段日子會再回味一下,過過癮,也沒發現什麼走火入魔,只是在幻想的當下沒有聽到老師的課,或老闆交代的事情沒有做,影響到進度而已。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筆者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體內的氣,水龍頭的水很強,那麼水管的一些髒東西都會沖走,水管通暢,就不易引起病症,水龍頭的水很弱,不但水管裡面的髒東西沖不掉,也容易在管內造成淤積,水窪,久了以後,水窪的水因不流動而發臭、發爛,造成水管的不通。同樣的,人體內的氣在年輕的時候,氣很旺,氣脈通暢,所以活力十足,有時骨折、扭到、撞傷,治療後休息二、三天就好了,也不會感到那邊不舒服,可是年紀越來越大,氣血越來越衰弱,因氣脈流動較差,這時年輕所受的傷—骨折、扭到、撞傷的地方雖然在年輕的時候已經治好了,但在氣脈流轉時,仍會造成遲滯—(就好比水管折彎,雖已伸直,但折彎的地方仍有痕跡,水流過去仍有堵塞的感覺),慢慢的造成氣淤、不通,起初是一點不通,如果沒有正確的治療,慢慢就會造成一條氣脈不通,而且有些氣淤的地方沒有神經,不會感到疼痛,而顯現在其他地方,偏偏「氣」在目前是無法以科技檢驗的出來的,所以很多人感覺身體不舒服,這邊痛、那邊酸,可是去西醫檢查,一切正常,真是不知該怎麼辦,才能減輕酸痛。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筆者認為還有下句:食補不如氣補,氣補不如自己補氣,人的氣為什麼會慢慢衰弱,不外乎老化、受傷、淤積、中毒、生病、發炎……等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面所寫的文章,乃是在教讀者如何讓身心靈放鬆,在此更要提醒各位,並不是只在靜坐修息的時候才放鬆,而是要學習整天24小時都放鬆,使全身放鬆變成習慣,才是正確的。

俗語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如果要通,就要放鬆,身體沒有放鬆,該部位的肌肉、神經就會緊張收縮,時間一久,造成肌肉疲勞,神經僵硬,當然不通,再不注意,繼續緊張,變成腫瘤,不可不慎。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學會了全身放鬆及24小時腹部呼吸後,下一階段即進入氣入丹田

首先介紹丹田,在中華道統中,道家所認為的丹田就分很多種,一般人的印象是肚臍下三指幅的地方是丹田,再高深一點的人,認為人體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位置在雙眼中間偏上一些,約在眉心的位置。中丹田在檀中穴的位置,約在兩乳的中間,下丹田的位置也就是大家所週知的肚臍下三指幅度的位置。更高明者,如張三豐祖師爺云:「處處皆丹田。」表示每個地方都是丹田,初學者只要記著丹田為在肚臍下三指幅的位置即可,以免混淆,迨進入更高境界再體會處處皆丹田吧!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靜坐一段時間後,有些人身體會開始晃動,有時侯動作很大,外面的人看到會覺得很奇怪,可是自己卻覺得很舒服,有些老師說:「這是氣動,因為身體有些地方不好、堵塞不通、酸痛等,氣在通過的時候想要衝過去,所以造成晃動,不要害怕,只要放輕鬆,讓它自然晃動,隔段時間,該部位打通以後,就不會再晃動了。」可是如果過了好幾個月,身體還在晃動,就要檢討自己是否生活作息有問題,怎麼那些地方好了又塞?一直不斷重覆晃動下去?如果是,就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把一些不正確的坐姿、睡姿,生活習慣改正,這樣才會停止晃動。還有一種是自己因長期晃動習慣,造成只要靜坐,潛意識就會引導自己的身體晃動,這時就要用靜觀的方法,內觀自己晃動的地方,感應它為什麼會晃動?如果是受潛意識影響的晃動,當讀者以內觀的方式去觀它,它就會自動停止晃動。還有一種晃動是自己本來不會晃動,因為看別人靜會晃動,或聽人家說靜坐時晃動很舒服很好,自己也想嘗試一下,在靜坐時因為有這種念頭,所以身體才開始晃動,這種氣動產生的方式,也要以內觀的方法讓它自動停止。絕對不要以意念告訴自己不許晃動,因為不好看,好像走火入魔,又好像起乩一樣,因為這樣又用了過度的意念,而且身體堵塞不舒服的地方打不通,氣也無法通過,並且晃動中不自然停止,反而更易造成身體受傷,所以讀者在練靜坐時,只要全身身心靈放鬆,內觀氣息的流動,如果遇到身體氣動,初期讓它自然晃動,一段時日後,如果仍繼續晃動,就以上述的方法來做,相信會有不錯的效果。

筆者在靜坐時也曾經產生過氣動,初期是腰部輕微轉動,慢慢腰部轉動越來越大,有時順時鐘轉,有時逆時鐘轉,有時一次靜坐下來腰部一直在轉,但筆者一直放鬆身心,讓它自然轉動,靜坐完畢下來,也沒覺得身體不適反而感到腰部很舒服。漸漸頸部也跟腰部一樣轉動,也感到舒服愉快,可是在妻子跟小孩眼中,就覺得筆者靜坐起來怎麼那麼怪,不停的晃動?約三個月後,筆者即用內觀法去體會腰部為什麼會晃動,結果腰部晃動就自然的停了下來,在內觀頸部的轉動,頸部的轉動也停了下來,全身恢復不再氣動的坐姿,此時再繼續體會身體內氣機的流動及氣息的進出。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調息時一般可用站姿、坐姿、臥姿、走路等各種動作、姿勢來做,但是如果想長時間調息(超過二十分鐘以上),則以靜坐為宜。走路時調息,若心神太過,產生視而不見,遇突發狀況,反應較來不及,所以較適合用來感應呼吸中的腹部呼吸。站姿調息初期尚可,可是如果站太久,腿會酸,分散注意力,臥姿調息最怕調一半就睡著了,所以在調息的時候,如果想要長時間調息,還是以坐姿為最。

靜坐的姿勢有雙盤、單盤、兩腿交叉、正襟危坐四種,一般老師多希望學生能用雙盤,(各種坐姿如何坐,坊間很多書籍均有詳細記載,本書不再贅述)。但筆者認為應該依照個人體質、筋骨柔軟、鬆緊度去選擇坐姿,如印度人雙腿較長,對於雙盤很簡單就可以做出來,筆者雙腿又粗又短,筋骨又硬,單盤、雙盤都盤不起來,兩腿交叉而坐不一會兒又酸又麻,勉強撐持超過十五分鐘,雙腿即失去知覺非常難過,且下坐後頭會暈,雙腿無力又酸又麻,全身非常不舒服。所以選擇正襟危坐,靜坐時很放鬆,靜坐的很舒服,所以讀者可依自己體質選定坐姿,不需過於強求何種坐姿。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