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觀呼吸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觀 呼 吸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本人多次幫人調整體質的體會,肥胖大概區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類型: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簡介

作者序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十十一

民國48年出生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觀者,看也,在本書中乃是指用內視法去觀照自己,何謂內視法,是將心靈集中自己體內以體會體內氣息的流動,但不加妄念,也就是不用意去導引,只是旁觀者而己。

  觀照就是加了一些意念,例如觀照自己的肝臟,此時即會用心去看自己肝,不自覺的就用了一些意念。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筆者因練習調息多年,對氣感方面略有心得,卻不知自己程度到那裡?只感覺還是不夠,本來還不敢出來教人,只求繼續精進,到自認可以了,再開始教人。

  近幾年與幾位打太極拳的師兄、師姐談到有關調氣方面的事,發現大多數人所謂調息即認為是靜坐,有師姐曾到禪院或精舍學習禪七、打坐,師父要求盤坐、腰桿挺直、收下顎、收小腹、不要妄想。本人也曾涉獵多種靜坐書籍,內容多為講解靜坐分為雙盤、單盤、正襟危坐等各式坐姿;雙手持仰、舌頂上顎、腰挺直、收下顎,詳細一些的再要求虛凝頂勁、含胸拔背等,其實就筆者觀點,這些要求都是身體外在的要求,對於身體內部如何做,卻語焉不詳,使得練習靜坐,調息的師兄、師姐們在練習一段時日後,有因身體不適、酸痛難忍、雜念太多,無法靜下來,或沒有感覺,或沒有時間,而放棄修練,實在非常可惜。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在媽媽的肚子裡呼吸是是靠胎息,自嬰兒時期,呼吸是用腹部呼吸,各位師兄、姐不妨觀察小嬰兒的呼吸,是否肚子一漲一收即可證明,到了成年時變成肺部呼吸,到了老年期呼吸日漸急促,變成喉嚨呼吸,最後越來越淺而停止呼吸。老子曰:「能如嬰兒乎」,乃是希望能回復嬰兒的呼吸方式及嬰兒的柔軟身體,在此我們先學習如何腹部呼吸,慢慢回歸嬰幼兒時期,再返回到胎息。

  我們在學習唱歌,喊口令時,老師教我們要腹部發音,這樣的聲音才可嘹亮、迴蕩、振撼人心。很多老師上課多年後,得到聲帶炎、喉嚨沙啞,非常難過,可是腹部發音要如何做?卻沒有人告訴你,只有自己摸索,其實練會腹部呼吸,自然就會腹部發音,減輕喉嚨的負擔。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有位師姐講說:「密宗為什麼不將修息方法公諸於世?而需法不傳六耳,法不傳三口?」。其實筆者雖未接觸過密宗,但頗能體會個中緣由,筆者認為理由有三:

一、    修行程度不一:有些弟子雖然是同時入門,但是因為領悟力不同,修行努力不一,以前成長環境有差別,各人個性不同,造成修行境界、程度有落差,這 時 老師為避免影響他人,只有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個人,教以不同修行方法,譬如個性保守內向的人和個性急躁莽撞的人所教的修行方法就會不同,並且禁止互相討論,以免互相影響,反而擔誤修行。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筆者自民國九十二年起正式開始學習太極拳。以前雖有涉獵,但因時間關係,常常一曝十寒,約九十二年稍為得空,才正式開始學習,至今雖近五年,拳齡較短,但因配合內修,進步比一般師兄、師姐為快,在此將自己體會公開,以供大眾參考。

  學習太極拳,必先瞭解太極拳經及太極拳論二種,茲將其節錄下來: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論是練太極拳或練習調息,都要遵守「用意不用力,用意過度即是用力」的規矩,這是什麼含意呢?一般人練拳或調息, 常因 老師或書上要求外在規則而造成肌肉緊張,全身或局部身體僵硬,反而影響練習,例如靜坐時,老師要求收下顎、舌抵上顎、腰桿挺直、提肛,造成初學者神情緊張,而身體僵硬,無法達到練習的目的,進而全身酸痛,意志不堅的人就只有放棄轉而方求他途,可是不管你轉而學習任何練習,如果用力過度,還是會造成身體的不舒服,又再次放棄,其實這都是過於用力的結果。如果用意念過度,也會造成心理、身體的不自覺緊張,還是會影響到練習進而影響到身心的,所以讀者要注意。

  譬如打保齡球,如果用全身力氣去打,不僅身體容易僵硬,手容易受傷,球也不容易掌控而偏斜,如果用意念,全身放鬆,利用前進的衝力加上肢體擺動及腰部旋轉的力量反而力量較大,也容易命中目標,又如果雖然身體不很用力,得失心重,心理一直想我一定要贏,這局一定要全倒、要超越對方,等到打球的時候,就會感覺手虛腳軟,甚至冷汗直流,想奪佳績就比較難了.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習呼吸,調息的時侯要有恆心毅力,不可一曝十寒,每天有時間就可練習,三分鐘、五分鐘都好,不要因為時間太短就不做,因大家對恆心、毅力較瞭解,在此不予贅述。

  心平氣和和保持心境的放鬆,並不是只有在練呼吸、調息時才心平氣和,需慢慢練習至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心平氣和,使身心放鬆,因為呼吸是每天、每時、每分、每秒的,如果存有憤怒、悲傷、怨恨、嫉妒、高興、歡喜之心,都會影響到心靈的平靜,造成神經或興奮、或緊張等等各式反應,所以讀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保持心靈平靜,有時雖然因為境外事情而引起心理的波瀾,只要有心平氣和這種觀念,外事外物的影響就會降至最低,也會很快就恢復平靜,像筆者習慣每日靜坐時,利用三分鐘檢討前一天的生活坐息,有沒有什麼需要改進的,慢慢的一天中心平氣和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當然生活在社會上,總是會受外在影響,而造成引起許多情緒的產生,筆者也不能避免,所以不用過於自責,只要能知道自己的缺失,並檢討下次碰到同樣事情如何改進想法、做法即可,對自己過於苛責也是一種負擔,所以心平氣和是在日常中學習,而不是只有在靜坐、調息、呼吸、唸經、上教堂做禮拜而為之。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讀一些有關修行的書要先瞭解全盤要義,再去深究其內容,不可只在字裏行間推敲琢磨,就好比用手指著月亮告訴你這就是月亮,可是很多人卻在研究手指的形狀、衣服的顏色、皮膚的光滑老皺。有些人在研究經書時常常為了一些句子而去深入研究,然後指東說西,反而誤導讀者,尤其是談到氣、佛、禪等比較形而上的東西時,只能多用比喻的方式來形容,就好比瞎子摸象各有形容,我們總不能因為有瞎子說大象是扇子就去分析研究扇子吧!切記!切記!

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也有是他的缺點,我們不能因為只看到他的缺點就忽略了他的優點而放棄學習,所以每個人要放寬心胸,體會別人的長處而學習之,這就是道在四週,處處留心皆學問,不斷的學習。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想要回歸簡樸的思想,就必須從降低物慾,簡單生活做起

有些人喜歡追求名牌、無論衣服、皮包、鞋子等皆以名牌為榮,並以此作為向親友炫燿的方式。也有人喜歡吃好的、也有人追求住的豪華、也有人追求大量的金錢、有人追求名、有人追求利、有人追求帥哥美女……不一而足,試想追求上述這些東西,是否需要大量金錢,於是人們為了這些東西拼命工作、勞心勞力樂此不疲,身心都被物慾所矇蔽了,心思當然雜亂,讀者試回想一下到了目前你為了追求的物慾而耗費了多少的身體、心靈、精力呢?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師兄、師姊曾經學習過靜坐,在靜坐的時候很容易胡思亂想,師父教他們要放空,不要胡思亂想,否則容易走火入魔,話是聽的懂,可是不知道要怎麼做,越是要求自己不要胡思亂想,雜念就越多,就好像波浪一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實在沒辦法,又怕走火入魔,只好放棄靜坐。

其實在靜坐中有雜念是很正常的事,就好比我們在上班、上課有時也會胡思亂想一通,尤其是看了一部好的影片,常常會幻想自己是劇中男、女主角,越想越過癮,有時要連想好幾天才覺得爽,過了一段日子會再回味一下,過過癮,也沒發現什麼走火入魔,只是在幻想的當下沒有聽到老師的課,或老闆交代的事情沒有做,影響到進度而已。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筆者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體內的氣,水龍頭的水很強,那麼水管的一些髒東西都會沖走,水管通暢,就不易引起病症,水龍頭的水很弱,不但水管裡面的髒東西沖不掉,也容易在管內造成淤積,水窪,久了以後,水窪的水因不流動而發臭、發爛,造成水管的不通。同樣的,人體內的氣在年輕的時候,氣很旺,氣脈通暢,所以活力十足,有時骨折、扭到、撞傷,治療後休息二、三天就好了,也不會感到那邊不舒服,可是年紀越來越大,氣血越來越衰弱,因氣脈流動較差,這時年輕所受的傷—骨折、扭到、撞傷的地方雖然在年輕的時候已經治好了,但在氣脈流轉時,仍會造成遲滯—(就好比水管折彎,雖已伸直,但折彎的地方仍有痕跡,水流過去仍有堵塞的感覺),慢慢的造成氣淤、不通,起初是一點不通,如果沒有正確的治療,慢慢就會造成一條氣脈不通,而且有些氣淤的地方沒有神經,不會感到疼痛,而顯現在其他地方,偏偏「氣」在目前是無法以科技檢驗的出來的,所以很多人感覺身體不舒服,這邊痛、那邊酸,可是去西醫檢查,一切正常,真是不知該怎麼辦,才能減輕酸痛。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筆者認為還有下句:食補不如氣補,氣補不如自己補氣,人的氣為什麼會慢慢衰弱,不外乎老化、受傷、淤積、中毒、生病、發炎……等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面所寫的文章,乃是在教讀者如何讓身心靈放鬆,在此更要提醒各位,並不是只在靜坐修息的時候才放鬆,而是要學習整天24小時都放鬆,使全身放鬆變成習慣,才是正確的。

俗語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如果要通,就要放鬆,身體沒有放鬆,該部位的肌肉、神經就會緊張收縮,時間一久,造成肌肉疲勞,神經僵硬,當然不通,再不注意,繼續緊張,變成腫瘤,不可不慎。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學會了全身放鬆及24小時腹部呼吸後,下一階段即進入氣入丹田

首先介紹丹田,在中華道統中,道家所認為的丹田就分很多種,一般人的印象是肚臍下三指幅的地方是丹田,再高深一點的人,認為人體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位置在雙眼中間偏上一些,約在眉心的位置。中丹田在檀中穴的位置,約在兩乳的中間,下丹田的位置也就是大家所週知的肚臍下三指幅度的位置。更高明者,如張三豐祖師爺云:「處處皆丹田。」表示每個地方都是丹田,初學者只要記著丹田為在肚臍下三指幅的位置即可,以免混淆,迨進入更高境界再體會處處皆丹田吧!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靜坐一段時間後,有些人身體會開始晃動,有時侯動作很大,外面的人看到會覺得很奇怪,可是自己卻覺得很舒服,有些老師說:「這是氣動,因為身體有些地方不好、堵塞不通、酸痛等,氣在通過的時候想要衝過去,所以造成晃動,不要害怕,只要放輕鬆,讓它自然晃動,隔段時間,該部位打通以後,就不會再晃動了。」可是如果過了好幾個月,身體還在晃動,就要檢討自己是否生活作息有問題,怎麼那些地方好了又塞?一直不斷重覆晃動下去?如果是,就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把一些不正確的坐姿、睡姿,生活習慣改正,這樣才會停止晃動。還有一種是自己因長期晃動習慣,造成只要靜坐,潛意識就會引導自己的身體晃動,這時就要用靜觀的方法,內觀自己晃動的地方,感應它為什麼會晃動?如果是受潛意識影響的晃動,當讀者以內觀的方式去觀它,它就會自動停止晃動。還有一種晃動是自己本來不會晃動,因為看別人靜會晃動,或聽人家說靜坐時晃動很舒服很好,自己也想嘗試一下,在靜坐時因為有這種念頭,所以身體才開始晃動,這種氣動產生的方式,也要以內觀的方法讓它自動停止。絕對不要以意念告訴自己不許晃動,因為不好看,好像走火入魔,又好像起乩一樣,因為這樣又用了過度的意念,而且身體堵塞不舒服的地方打不通,氣也無法通過,並且晃動中不自然停止,反而更易造成身體受傷,所以讀者在練靜坐時,只要全身身心靈放鬆,內觀氣息的流動,如果遇到身體氣動,初期讓它自然晃動,一段時日後,如果仍繼續晃動,就以上述的方法來做,相信會有不錯的效果。

筆者在靜坐時也曾經產生過氣動,初期是腰部輕微轉動,慢慢腰部轉動越來越大,有時順時鐘轉,有時逆時鐘轉,有時一次靜坐下來腰部一直在轉,但筆者一直放鬆身心,讓它自然轉動,靜坐完畢下來,也沒覺得身體不適反而感到腰部很舒服。漸漸頸部也跟腰部一樣轉動,也感到舒服愉快,可是在妻子跟小孩眼中,就覺得筆者靜坐起來怎麼那麼怪,不停的晃動?約三個月後,筆者即用內觀法去體會腰部為什麼會晃動,結果腰部晃動就自然的停了下來,在內觀頸部的轉動,頸部的轉動也停了下來,全身恢復不再氣動的坐姿,此時再繼續體會身體內氣機的流動及氣息的進出。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調息時一般可用站姿、坐姿、臥姿、走路等各種動作、姿勢來做,但是如果想長時間調息(超過二十分鐘以上),則以靜坐為宜。走路時調息,若心神太過,產生視而不見,遇突發狀況,反應較來不及,所以較適合用來感應呼吸中的腹部呼吸。站姿調息初期尚可,可是如果站太久,腿會酸,分散注意力,臥姿調息最怕調一半就睡著了,所以在調息的時候,如果想要長時間調息,還是以坐姿為最。

靜坐的姿勢有雙盤、單盤、兩腿交叉、正襟危坐四種,一般老師多希望學生能用雙盤,(各種坐姿如何坐,坊間很多書籍均有詳細記載,本書不再贅述)。但筆者認為應該依照個人體質、筋骨柔軟、鬆緊度去選擇坐姿,如印度人雙腿較長,對於雙盤很簡單就可以做出來,筆者雙腿又粗又短,筋骨又硬,單盤、雙盤都盤不起來,兩腿交叉而坐不一會兒又酸又麻,勉強撐持超過十五分鐘,雙腿即失去知覺非常難過,且下坐後頭會暈,雙腿無力又酸又麻,全身非常不舒服。所以選擇正襟危坐,靜坐時很放鬆,靜坐的很舒服,所以讀者可依自己體質選定坐姿,不需過於強求何種坐姿。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想要求道,需自然為之,何謂不自然?急功好利,妄想一步登天,道之體會,需日積月累,慢慢品嘗,絕非一蹴即成,若求速成,心必急躁,則用意過度,心靈已開始僵硬緊張,如何求道?老子認為人要如嬰兒一樣身心皆柔軟,又以草木比喻柔的重要,一個人如果身心靈都放柔軟、放鬆,那麼求道就自然水到渠成,如果僵硬剛直,反而容易折斷,所以在學習小週天的時候,再次提醒讀者,不要太過心急,必先學好氣入丹田,再來學習,畢竟小學沒畢業,小學的程度都沒學好,根基不穩,如何能學初中的課程,反而揠苗助長,並非好事。

  當讀者感到能自自然然輕鬆的氣入丹田後,初期以靜坐方式先以氣入丹田感覺自然順利後,即以輕微意念在吸氣時氣入丹田,呼氣時將氣繼續向下沈,使氣經會陰至後方尾椎自然向上升,這時如果氣無法上升,可將尾椎以意念輕輕向上一提即感氣息上升,此時的感覺,有氣自然上升,尾椎向上提升之感,此即為所為提肛,(所以提肛乃是氣息經會陰後向上提升,尾椎部份有上提的感覺,而不是一般人所謂將肛門用力向上提的方法。)若此時氣已呼出,可換成吸氣,吸氣同時,用輕微意念將尾椎之氣繼續上提(記住氣仍繼續吸入丹田),循督脈上升至腦部,(多數練氣之人,其氣常在腦部盤旋不去,無法下降,造成腦積氣過度而引起精神不適,)再循頭頂至鼻頭,如果讀者感覺氣息在腦部盤旋累積,無法下降,不用緊張,此時僅需將注意力集中在鼻間,則氣息自然能夠迅速順利的經頭頂轉下至鼻頭,此時再呼氣,以氣入丹田的方法將鼻頭之氣經舌、任脈沈入丹田,完成小週天。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