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民國九十二年起正式開始學習太極拳。以前雖有涉獵,但因時間關係,常常一曝十寒,約九十二年稍為得空,才正式開始學習,至今雖近五年,拳齡較短,但因配合內修,進步比一般師兄、師姐為快,在此將自己體會公開,以供大眾參考。

  學習太極拳,必先瞭解太極拳經及太極拳論二種,茲將其節錄下來:

 

太極拳經                                清 王宗岳

一舉動,週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歛。無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其跟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及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直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太極拳論                                  清 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右沓。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皆由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失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 四兩 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運能運化者,率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拾己從人」,多誤「拾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就筆者體認,練習靜坐調息,乃是向內求,體會身體部的感受,使身體內部開始放鬆進而放空,老子曰:「吾有大患,惟身而己」,又曰:「能如嬰兒乎?」,乃是在追求內部的空,如嬰兒般的胎息。可是如何使身體也能放鬆、放空,如嬰兒般的柔軟呢?可以試試學習太極拳。

  俗語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如果練拳的人不去學習內部如何放鬆,如何調息,一般拳法講求快、速、狠、硬,時日一久,全身關節因過硬而不適,造成腫痛,反而不佳,故希望練拳之人,也能內求放鬆、放空,方能保往後身體之健康。

  達摩祖師東西中土,教少林寺拳法,其意乃希望和尚養生、強生、健身,進而防身,而不是希望與人爭勇鬥狠,爭強好勝,嘆世人卻捨本逐末,追求拳藝之精湛,而忘卻了學武本來的目的∣內外雙修,使自己身體強健,有更多體力時間去修持、覺受。殊為可惜,所以我們在學習太極拳的時候,抱著求道,內外雙修、養生、強生的心理去學,參加比賽是為了以武會友,觀摩別人的修持,進而激發自己的思維,使自己的修持更進一步,而不是爭強好勝。

  學太極拳首重鬆、沈二字,鬆即從頭到手到腳全身放鬆,不要用力,但不是垮,全身放鬆才能感受到氣息的流動,鄭曼青大師,一生就在追求放鬆,最後僅剩腳底板尚未放鬆,人如果不放鬆而用力,則氣機流動就易卡住,或變慢,且不易感受氣機的流動,所以放鬆是非常重要的。

  沈乃是將全身體重沈入土裏,如落地生根,入地三尺,如何能將全身重量沈入土裏?首先全身放鬆,再來要修正讀者一個觀念:腳是用來做什麼的?大部份人認為腳是用來支撐身體的,錯!其實腳是把身體重量傳至土裏的一種導體。如果讀者全身放鬆,把重量放在腳跟及腳中央的中間,以腳是導的概念將雙膝放鬆,即能感受全身重量下沈、再慢慢往下蹲坐至底,即可感覺,起來時切勿用腿及膝撐起,這樣膝蓋容易受傷,只要用意念將身體重量往下一沈,依據反作用力原理身體即可輕鬆起立,膝蓋也就不會受力。

  很多人學太極拳到後來膝蓋酸痛,找西醫醫治,西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無法根治,只能減緩老化速度,而給予藥方不外是消炎、止痛、神經鬆弛劑等,吃了還是不舒服,又有人吃維骨力保健,效果仍是不張,有許多沒有練拳的人也有同樣的困擾,其實有些人還是有辦法救治,筆者已有救治成功案例七、八人,這是膝蓋過度使用,磨損或腎氣不足,氣脈不通,造成氣淤所致,平時保養就要把膝蓋、大腿放鬆,讓全身重量下沈,膝蓋跟手肘一樣,只是一個轉折的關節而己,而不是用力、施力的地方,一般我們手肘很少施力,所以手肘很少受傷酸痛,但如果打網球、保齡球等手肘用力不當,手肘也會不舒服,這就是一個例證。

  太極拳有云:「動手動腳非太極」,就是告訴我們手腳的牽動必須靠腰、跨或意念氣息來牽動,而不是用手腳來運動,所以手、腳要放鬆,感受腰跨之力來帶動它,如果手腳不是腰跨帶動,那麼膝蓋就會受力、磨損,不可不慎。筆者有朋友喜愛跳舞,據她所述很多同好都有膝蓋酸痛的困擾,看遍中西醫效果有限,那是因為跳舞多用腳尖施力,更影響到膝關節所致,請朋友改學太極拳,但因其實在太喜歡跳舞,寧願忍痛跳舞,跳完再痛,選擇與痛苦為友,筆者也只能尊重其意願。

  一般太極拳老師教導學生,多從招式入手,佷少老師教導學生體會裏面的東西,學生多從招式學起再慢慢進入內部,其實如想較快學好太極拳,教導老師在講解招式時也應配合一些理論,使學生體會氣的流轉,學生也要從鬆、沈開始,佐以內修,這樣太極拳才容易學得較快。

  練太極拳需向內求,體會身體內部氣機的流轉,肌肉、筋骨的伸展,這才是最重要的,學習初期,老師要求所謂涵胸拔背、虛靈頂勁、收肛等,一般學生多練成彎腰駝背,為了虛靈頂勁、收肛,造成身體僵硬,反而不佳,其實學習初期,只要全身放鬆,身體端正即可。涵胸拔背、虛靈頂勁、收肛,仍是練了一段時期後,體會體內氣機流轉,自然會感受到氣息在胸內,使胸部感到有些內縮,背部因氣息向上,而有向上的感覺,這才是真正涵胸拔背。氣息向上在頭部時,會感覺頭頂後緣有向上頂的感覺,全身變得輕鬆、放空,這才是虛靈頂勁。其實這些要求在靜坐調息時也能體會(其它體會在小週天時再詳細介紹)。所以這些需自己做內心體會,當讀者達到這些覺受,是很愉快的,如果只在外求,容易變成全身僵硬。當然,全身一定要端正,所以需要老師導正姿勢的歪斜是很重要的。

  練習太極拳,宜緩不宜急,有句俗語:「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小和尚為求經書早點唸完,常常快速唸完,而沒有用心唸,倒不如老和尚用心慢慢的唸一遍並且去體會它,來得有效,時常聽到有人說:「我每天唸阿彌陀佛一萬遍,表示誠意」,以示炫耀,其實經書是給人啟示用的,而不是唸完就好,如果不好好體會,經書心也就白唸了,禪宗六祖慧能師父曾指示:經書就好像用手指著月亮告訴你月亮在那裏,你要去體會經書的意義,而瞭解月亮在那裏,而不是把經書唸得千遍萬遍,卻不去瞭解它。練太極拳也是同理,需一招一式慢慢去體會,如三十七式,比賽時間為六至七分鐘,筆者一般會打到十一至十二分鐘,反而感覺全身舒暢,滿身大汗,其中滋味,外人實難感受。

  練太極拳同靜坐、調息一樣要有恆心、勤練,俗語說:「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三日空。」如果練功一曝十寒,自然功力無法增加,體會無法加深,所以要不疾不徐,慢慢來、慢慢練,時間日久,就會有所體會。

  曾經在教師兄、師姐太極拳時,有師姐說筆者教得最好,感受最深。但是要敬告讀者,練太極拳跟練氣一樣,每位老師的體會不同,所教導的方法不一樣,就好像瞎子摸象一樣,有些人摸到耳朵,認為大象是扇子,有些人摸到腿,認為大象是樹林,有些人認為是繩子,有些人認為是一面牆,莫衷一是,其實大象是扇子、樹林、繩子、牆等各種瞎子所感受到的組合體。

  再以十塊錢為例:筆者常拿出十塊問學生:十塊錢是什麼形狀,大多數學生會答說:「圓形。」筆者說:「不對,它是長方形,也可以說是一條線。」同學大多不信。經筆者解釋,如果正面看十塊錢它是圓形,側面看是否長方形,如果斜面看是否有只有一條線?至此學生才瞭解,其實十塊錢的真正形狀是圓柱體。大部分人只看到一面,而沒有多面相去瞭解,所以在練拳、練氣時需多面相去體會,才能一窥全貌。但是自古以來,文人相輕,同行相忌,反而造成大家學習困擾,讀者只有憑智慧 從各個 老師、師兄、師姐、朋友中的言行舉止去體會,正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在用心體會中自然就會領悟許多,所以讀者切勿自滿,自己要虛心,再去體會,就能獲益良多,如果自滿,認為別人都不對,只有自己所學才是對的,那讀者所學不過學到一面罷了。當然也有人會教導錯語之路,此時只有靠讀者本身的智慧去分辨了。

  太極拳練久之後會感覺打太極拳好比空中游泳,又好比水一樣鬆柔,氣息牽動全身,感受筋骨肌肉輕柔伸展的舒適,這是筆者目前的感覺,供讀者參考,以後若有更新體會,再共享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