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會了全身放鬆及24小時腹部呼吸後,下一階段即進入氣入丹田

首先介紹丹田,在中華道統中,道家所認為的丹田就分很多種,一般人的印象是肚臍下三指幅的地方是丹田,再高深一點的人,認為人體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位置在雙眼中間偏上一些,約在眉心的位置。中丹田在檀中穴的位置,約在兩乳的中間,下丹田的位置也就是大家所週知的肚臍下三指幅度的位置。更高明者,如張三豐祖師爺云:「處處皆丹田。」表示每個地方都是丹田,初學者只要記著丹田為在肚臍下三指幅的位置即可,以免混淆,迨進入更高境界再體會處處皆丹田吧!

氣入丹田就是把氣注入丹田之中,囤積丹田之氣,就好比開始在水庫內儲水一樣,水庫水位足夠了,氣足了,才能進入下一步驟—小週天,否則很容易因氣壓不足,無法達到小週天的境界,反而處處氣淤、氣塞,使身體健康受損、酸痛,達不到養生、健生、強生的效果,所以作者在此再一次強調循序漸進的重要,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反而欲速則不達,有損自身健康。

在讀者體會腹部呼吸後,即可向讀者更進一步解釋「用意不用力,用意過度即是用力」,在初學腹部呼吸的時候,由於剛開始學,還不習慣,有時呼氣時肚子凹不下去,筆者建議用雙手輕壓腹部使其凹陷,即是用力,待練習時間稍久,雙手不需放在小腹上,只要用意念即可實施腹部呼吸,此為用意稍過度,時日更久,已達自然24小時腹部呼吸的狀態時,不用意念,只要向內部體會,就可以感覺到腹部呼吸,這就是用意念的最高境界—若有似無。

再以靜坐觀想為例:觀就是內觀,也就是關照,體會身體內部的氣機流動,這是用意最好的境界。如果用觀想,一邊內觀一邊在想氣息要讓他如何流動,就有一些用意過度,如果不用內觀,只用思想,更甚者依照自己的妄念編造劇情自任男女主角一路想下去,即已用意過度,如果想意猶未竟,每日靜坐皆繼續想下去,或連非靜坐時也在想,即已入迷,更深者不分日夜都在想向自己身歷其境,可說是走火入魔了。

所以初學者在練習呼吸的時候,慢慢體會觀及想的差別,務必在腹部呼吸及氣入丹田這二階段深刻體會方不會自誤。

氣入丹田的方法如下:可以用坐姿、立姿或臥姿均可,全身放鬆,雙眼輕閉(或微開),首先體會腹部自然呼吸,待呼吸順暢平緩後,體會吸氣時「」進入腹部,呼氣時用意念將這股氣輕壓至丹田,起初會覺得有些不順,不要急,慢慢來,就會覺得有一股氣會進入丹田,當然鼻子仍然會有一些氣體呼吸,那是一些體內不需的廢氣如二氧化碳等,但是讀者的意念一定要在丹田上,將吸進腹部的氣沈入丹田,如此吸氣時,氣入腹部,吐氣時意在丹田將「」沈入丹田內,另一股「」會自然由鼻子呼出,非常輕微,稍微體會一下,或根本不用理會皆可。

此時讀者可於每天有空時練習,三、五分鐘均可,時間日久,自然可以感覺到一股「氣」進入丹田,副作用是小腹開始微凸,此為愛美人士所不願見到的。有些人會想那我在練習時放鬆,在平時收緊小腹,以免小腹凸出不好看,可是不要忘了,要求的是24小時全身放鬆,所以小腹在極度放鬆下吸滿「氣」,當然稍微凸出。此時即可謂丹田開始蓄氣,練氣入丹田時,手腳開始暖活,不再像從前那麼怕冷了。

到了此時,讀者可開始練習靜坐,利用靜坐,體會氣入丹田,靜坐要領,在下一單元介紹。靜坐時間,可選定自己空暇時間,筆者自己每天晚上九點上床睡覺,清晨四點起床靜坐一小時,此時夜深人靜,無外務干擾,萬籟俱寂,偶有車聲經過,較適合靜坐,當然讀者不一定跟筆者一樣那麼早起,選定最適合自己的時間,起初五分鐘也可以,慢慢日積月累,靜坐時間逐漸延長,才是好方法,不用直接一次一小時,除非讀者以前有練習靜坐。

氣入丹田如果能達到輕鬆自然,稍一動念氣即自然進入丹田才能稱為成功,然後再練習三個月,蓄積丹田之氣,若達到此一地步,恭喜!已可稱小學畢業,可進入另一階段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